六七岁的小朋友告别了幼儿园,走进小学校园,对于这个新身份、新的校园环境、新同学和新老师,他们有点好奇,有点兴奋,有点激动,也会有人很不适应。
昨天,钱报记者收到一位小学家长报料,说是心疼孩子的校长,为哄一年级学生进校上课,不惜临时改了校名。
这所小学今年的新生中,有个小朋友每天一走到校门口就哭,不愿意进门。在校门口执勤的校长问孩子为啥不肯进学校,小家伙给出的理由是:这不是我的学校,你看,连名字都不一样。他一边说,一边指了指校门口的名牌。
那你的学校叫什么名字?校长问。
是XXX幼儿园。原来,小家伙认为之前读的幼儿园才是自己的学校,其他统统是冒牌的。
现场僵持不下时,还是校长想出了主意,做通了小家伙的思想工作:那这样吧,以后我们学校就叫XXX幼儿园,你可以在你的课本、作业本封面都写上XXX幼儿园,好不好?
小家伙止住哭,点点头,这才走进学校。
随后,记者向校长求证,确有此事。他透露,在家长和一年级老师的共同努力下,小家伙很近的表现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。
可是话说回来,小家伙为什么一开学就不愿上学,还把小学误认为是幼儿园呢?原因很复杂,没有做好幼小衔接是主要问题之一。这位校长分析道。
暑假里,许多爸妈忙着给准小学生做学前准备,送娃去学拼音、识字、英语等新技能时,却忽略了很重要的必修课幼小衔接。
在杭州主城区,记者随机调查了8所小学,有公办学校,也有民办学校,结果发现每所小学都有新生不适应的情况。老师总结,这些孩子不适应的表现主要分为三种:一是不肯进校;二是上课哭闹;三是不能遵守课堂秩序。
●癫痫治疗的标准哭着闹着不进校门
文章开头的那位小男生属于*一种。不肯进校的一年级新生,几乎每所学校都有,少的一两癫痫病的护理治疗常识个,多的四五个。
一位公办小学的校长透露:每年都有哭着不让妈妈走、不肯进校的孩子,今年我碰到两个,一个女生一个男生。
小姑娘尽管每天到校门口都会大哭一场,但在送她上学的外婆离开后,她就能平复情绪到教室上课。今天早上,我看到她又在校门口流眼泪,不放外婆走,我就上前帮她分析,你要老这样,以后外婆不敢送了。她想想有点道理,不哭了,然后被一个热情的同学拉走了。
男生的情况麻烦点。起初几天,一直哭喊着要妈妈,妈妈只能陪着读书,就坐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,连厕所都不敢上。后来学校把男生父母约来商议,决定采用严酷手段,不准妈妈送,告诉孩子,再哭就把妈妈赶出家门,但如果表现好的话,妈妈每天放学都会准时来接。没想到,现在真的治疗了。
其实归根到底,是父母没有提早给孩子做好上学的心理准备,种种不适应的表现就会在开学时爆发,后果可能超出家长的想象。孩子的适应能力不同,适应期有长有短。校长说。
●上课明显情绪低落
有一些孩子倒是乖乖地进了校门,可是新问题来了。
一位民办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告诉记者:有个孩子每天进校时都好好的,可一坐进教室就明显情绪低落,经常哭。今天好不容易劝好了,明天又这样,已经两个星期了。班主任和副班主任都很头痛。
她们找来家长了解情况,得出的结论是:孩子读幼儿园时各项表现都很不错,在班里简直是众星拱月。可是一上小学,优秀的小伙伴很多,孩子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别人好,比如,跳绳没人家多,口算没人家快等,就有了心理落差。如果老师当天能刻意关照,多夸几句,孩子的情绪会稳定些,不然就会爆发。
可班里这么多孩子,我们不可能只夸一个人,那不是厚此薄彼了吗?班主任觉得,当务之急是要让孩子明白,读幼儿园和小学是完全两回事,调整心态,家长也应该给孩子适当减压。
●不遵守课堂秩序
更普遍的是这种情况上课坐不端正、随意插话、打打闹闹;又或者丢三落四,今天作业本不见了,明天语文书弄丢了等等。不止每所小学,每个一年级班都有。不过,相对于前面两种情况,这种动静小一些,老师会常常提醒,但彻底纠正估计还需要很长时间。
把幼小衔接课程排进课表
面对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一年级新生状况,今年开学,杭州不少小学直接把幼小衔接课程排进了课表。
杭州长青小学排了两天幼小衔接课,一天是给家长上,如何做好幼小衔接;另一天是新生训练,全校100多位老师全部来到癫痫可以痊愈一年级,带300多位新生熟悉校园路线,指导整理书包、课桌,上课怎样举手发言,中午如何排队领饭,下午怎么排队放学等等。
杭州娃哈哈小学、杭师大附小、胜利实验学校等多所学校,开学*一周压根没上课,全拿来做幼小衔接了。让新生们通过玩游戏练坐姿、认识新校园、结交新朋友等等。
杭州时代小学在开学*一天,安排了六年级的孩子带着一年级新生,手牵着手去认识校园。
杭州滨和小学则通过双向选班,让新生提前了解老师、同学,并提前在暑假里给新生发了一本《点赞好习惯手册》,建议孩子们养成按时作息、体育锻炼、家务劳动、阅读、交流的习惯。校长田燕芳说,幼小衔接,养成这些习惯比学拼音和认字更重要。
读小学前,爸妈该做些什么
杭州青蓝小学曾对一年级100位家长进行幼小衔接问卷调查,内容包括知识、习惯、生活自理能力、幼儿心理等。
调查结果显示,家长很怕孩子在识字方面存在问题,所以为此做的准备也是很充分的。但其他几项重要内容却往往被家长忽视了。
其实,比起多认几个字,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,更有助于孩子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。
据几位小学校长总结,在上小学前,一般存在三种类型的家长:
1、急功近利型。没上小学前报很多培训班,霸占孩子的大量时间,为的是让孩子提前进入一年级学习的状态,很后往往导致孩子在课堂上不愿意听讲,对学习缺乏兴趣。
2、任由发展型。任由孩子成长,造成孩子太有个性,而且好动,个人意愿比较强。
3、温室培育型。这类家长什么事都代替包办,很后孩子什么事都不会做。
这些爸妈表现不同,但都属于没有做好幼小衔接。那么,这个阶段,爸妈们到底该做些什么呢?
杭师大附小校长孙丽女认为,幼小衔接,爸妈需要做四件事
1、帮助孩子积极转换角色,告诉孩子当小学生和念幼儿园有哪些不同,而不是通过夸张描述,让孩子畏惧学校和老师。
2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时间观念,抵消孩子新入校的陌生感,提高孩子的适应力,这有助于预防今后作业拖拉等坏习惯。
3、和孩子一起准备必要的学习和生活用品。比如餐具等。
4、告诉孩子上小学的一些基本信息,培养自理能力。比如,写自己的名字、父母的名字、联系电话,知道每天上下学的路线、家庭地址等。
杭州半山实验小学校长周晓婷说,父母应该提前明白三个道理
1、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,意识到什么才是很适合孩子的。
2、习惯是孩子持续发展的很大资本。
3、所有的过程中,成功和失败都需要经历,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。